当前位置:首页 >财经 >余丰慧:民间投资下滑背后有僵尸企业因素

余丰慧:民间投资下滑背后有僵尸企业因素

文章来源:   责任编辑:admin   时间:2016-07-26 09:20  分享到

  摘要:根除僵尸企业产生的土壤与目前处置僵尸企业同等重要,甚至更加重要,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。否则,处理一批僵尸企业还会诞生新的僵尸企业。

  (搜狐财经思想库:让思维有乐趣,让思想有力量!汇集顶尖财经智库,分享深刻透彻的调查研究,旨在普及常识,为网友提供思想洞见和专业分析。)

  余丰慧 知名财经评论员

 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,以彻底破产清户退出为主

  中国经济半年报的出炉,引起国际国内广泛关注。数据显示,上半年经济增速6.7%,连续6个季度运行在6.5%~7%的区间,服务业较快增长。在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的背景下,我国经济能够实现6.7%的增长,确实来之不易。

  僵尸企业挤占健康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资源

  在6月份最新预测中,世界银行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1月份的2.9%下调至2.4%。其中,预计美国增长1.9%,欧元区增长1.6%,日本增长0.5%,巴西下降4%。与此相比,中国的增速依然名列前茅。

  成绩斐然毋庸置疑,在看到成绩的同时,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上半年存在的问题。从笔者视角看,最大的问题有两个,一是民间投资下滑。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仅增长2.8%,增速比全部投资低6.2个百分点,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.5%,比上年同期下降3.6个百分点。二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比较突出,市场需求依然不振,工业品价格还在下跌,企业仍面临着生产经营成本高、销售不畅、资金周转压力大、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。1—5月份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39.1天,比上年同期增加2.3天。然而,这两大问题都与一个现象有联系,即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。

  民间投资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挤出效应。僵尸企业不但降低资源利用效率,更重要的是挤占健康企业的市场份额和资源,给经济体埋伏下长期的隐患。银行资源在一定时期是一定的,把资源提供给僵尸企业,肯定降低民企等企业的可获得性。有专家测算,行业中僵尸企业比例提高1%,同行业中的健康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僵尸企业平均上升0.013%,投资率相对于僵尸企业下降0.07%以上。

  僵尸企业或导致经济僵尸化

  接下来的一个最可怕现象是,僵尸企业如果不尽快处置或导致中国经济僵尸化,对金融资源无底洞般吸食。近期,央行官员担忧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,流动性陷阱就是银行释放再多流动性都能被市场吞噬,但却对刺激经济没有丝毫作用,即货币陷入无底洞需求上,这不能说与僵尸企业的存在不无关系。

 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,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。它的几个特征特性必须引起重视:“吸血”的长期性、依赖性,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,社会局面可能更糟,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。其实绑架主要体现在就业对政府的绑架上,这是连美国政府也不得不在僵尸企业面前让步的原因。

  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前,通用汽车就已经连续三年亏损,金融危机更是让通用汽车雪上加霜。为避免整个汽车产业的崩溃,美国政府以495亿美元援助贷款获得通用汽车公司9.12亿股,持股比例相当于60.8%。救助方案原本争议不断,被认为是拿纳税人的钱冒险,但事实证明,这次救助相当成功。2010年,通用汽车公司净利润为47亿美元,实现扭亏为盈;2011年,公司净利润进一步增长到76亿美元。由于政府的救助,美国汽车行业的复苏速度很快,且在金融危机之后,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。汽车行业吸纳就业岗位较多,美国政府视就业为第一经济责任目标。政府拿出资金也要救助,结果是救了汽车行业,救了就业,还让美国政府大赚一笔。美国政府在通用汽车股价最低时开始救助,而在股价恢复到高位时全部退出股份。

  处置僵尸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

  当然,中国的僵尸企业具有独特的特征。“僵尸企业”大多为规模大、员工多、产能过剩的行业,其中包括钢铁、水泥、家电等。这些行业因盲目扩大生产,造成产能过剩,最终导致产品积压、员工失业率上升。从产业来看,基本属于产品附加值较低、利润空间小的制造业领域。这些产业由于技术含量低、转型升级困难,导致债务负担沉重,最终形成资不抵债局面。

  前期权威人士谈到化解产能过剩时说,一个原则是保人不保企业,这个思路最适合于当前处置僵尸企业。目前关于处置僵尸企业提出的思路大致有:并购重组,托管经营,扶持发展,破产退出等措施。不过,笔者认为,还是要狠下心来,不留隐患,让市场出清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,以彻底破产清户退出为主。

  根据经济学家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课题组测算,僵尸企业出清可带来资源再配置过程中约1%的工业产出增长,再配置完成后每年工业产出增长率可提高2.12%,资本增长率提高1.4%,就业增长率提高0.84%,生产率增速提高1.06%。

  对于政府来说,僵尸企业出清带来的是失业人员安置问题,以及安置这些失业人员资金何来?说到底还是一个“钱”字。一个有利因素是中央政府的公共债务只相当于GDP的20%以下,并且能够主动地安排资源解决工人的后顾之忧,甚至帮助化解不良资产的问题。在解决失业保障上,政府增大发行国债力度与额度应该没有问题,而如果当断不断,反而会成最大问题与后患,日本、阿根廷就是前车之鉴。

  根除僵尸企业产生的土壤同等重要

  20世纪90年代初,日本股市和楼市暴跌导致银行不良债权激增,日本政府并未及时处理这一问题。银行努力通过追加贷款暂时缓解不良债权问题,使欠债公司免于被迫裁员,帮助企业苟延残喘,但结果是本应退出市场的大量僵尸企业存活下来。数据显示,至2005年左右,将近30%的基建、房地产、零售、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关企业都属于僵尸企业。僵尸企业缺乏创新活力,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,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,使日本陷入“失去的二十年”。

  阿根廷20世纪30年代开始选择替代进口战略作为工业化的主要方式。与中国的僵尸企业相同的是,阿根廷的这些企业同样承担着很大的就业量,同样没有自生能力,因而严重依赖产业保护和政府补贴。结果是,阿根廷开始接连陷入通胀与债务,1949年,政府积累的财富几乎被耗光,庇隆政府被迫于1951年向美国贷款,开启了阿根廷后来举外债发展模式。而正是该模式促成了以外债危机为特征的“拉美病”的形成。

  美国的经验是,一时可以救助企业,但企业只要复活政府立马彻底干净地退出。不过,对于大部分僵尸企业还是采取市场化出清的办法。对那些确实扭亏无望的企业,放任其通过破产渠道退出市场,或通过破产重整实现再生,这是美国最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。

  更深刻的思考是,僵尸企业的形成折射出市场经济机制的不完善,是缺少一个优胜劣汰、市场自动出清的机制,呼吁加快国企的改革步伐。否则,处理一批僵尸企业还会诞生新的僵尸企业。根除僵尸企业产生的土壤与目前处置僵尸企业同等重要,甚至更加重要,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。

  (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)

  更多内容见搜狐财经思想库,请扫下方二维码进入:

免责声明:

本站部分内容、观点、图片、文字、视频来自网络,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,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。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、著作权、肖像权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(qq:748492175),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。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