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新闻 >稻作文化公益行:带着米升去研学

稻作文化公益行:带着米升去研学

文章来源:未知   责任编辑:admin   时间:2018-07-25 11:50  分享到

“笑傲农田队、稼穑队、升农队集结完毕,同学们开启你们的稻作农耕文化体验研学之旅吧!”7月15日上午,高悬的热浪和高涨的热情同时降临长沙升印轩米升博物馆,馆长杨杰以一场庄重的讲坛,迎接一群头戴本次研学特别定制的遮阳帽、身着白蓝校服、手持小红旗的“小学者”们。

研学三天,穿越千年,由长沙升印轩米升博物馆发起,长沙县一中师生共同参与的“一路连升同升营·稻作农耕文化体验研学之旅”,在为期三天的游学中,孩子们“两迁三地”,以“米升博物馆——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——隆平水稻博物馆——米升博物馆”为路线,寻觅中华稻作文明的千年历史轨迹。

米升博物馆“一路连升同升营”活动开营仪式

以升之名 开启一路连升同升营

良师携益友,文墨伴米香,米升博物馆是稻作农耕文化体验研学之旅的第一站。活动开始前,孩子们自由组合成为三个小队,并以“稻作文化”为基础,天马行空地自己取好了队名——“稼穑队”、“笑傲农田队”和“升农队”。他们还别出心裁创作了队旗、队歌,制定了有趣的奖罚机制。

在米升博物馆的展馆、农家书屋、农耕园、百草园,孩子们一起观米升、找米升、思米升,留下了欢笑,也收获了思考。

师生们促膝交谈

“‘昔孟母,择邻处’是流传千古的典故,母亲为了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,煞费苦心,曾两迁三地。这种精神镌刻在米升上,流传千年,一代一代传承。”在二楼的展馆内,杨杰馆长拿着一个刻有“孟母三迁”的升筒,细致地解说它身上的故事,围在一旁的师生和志愿者们频频点头。

“杨馆长,听说您收藏米升已经有25年了,收藏的数量也已经超过一万了,这么多的米升您最想介绍给我们的是哪一个呢?”发问的是长沙县一中带队的钱垂武老师。

杨杰环顾一周,看着眼前这些米升,他说道:“我觉得每一个米升都值得介绍,因为每一个米升的背后是一个家庭,是一代人、几代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。我们可以通过每一件藏品,去看使用者制造者内心的世界,通过藏品去聆听,去复原它原来使用的场景。”

“你看,这一排展示的是祖训,有刻着‘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,人也孝悌,正直公平’的 ,也有是图案的,这个是守株待兔,它告诫我们不要有侥幸心理,唯有辛勤劳作才能填满米升。”杨杰表示,无论是文字还是图案,米升作为农耕文化的小小符号,米升镌刻的内容非常丰富,不仅有使用者的名字,有对后辈的教导、对“丰衣足食”、“福禄寿喜”的追求,有的还与国家、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。

杨杰还展示了另一个特别的米升,这是来自藏族地区的米升,这种称量青稞米的容器比南方的米升大了许多,其深度与直径近20厘米,升体上箍着牦牛皮,升筒上结实地钉着六枚大钉子,在升筒一侧还系着一根平衡木。“据说这是藏地一位奴隶主家的米升,升子是木制的,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损耗,升筒会变低,为了确保在交换米时做到公平,便特意钉了钉子,一旦升口低于钉子便知道是分量会计算不足了,以便对升筒进行修补与更换,平衡木是用来刮平米堆的,比用手抚平更方便和精确。这也是成语‘一概而论’的由来。”一个小小米升其背后对公平诚信的坚守也由此可见了。

米升博物馆体验活动

参观结束,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又让孩子们再次加深了对米升文化的理解。孩子们用绳打结,置身于渔猎文明的时代,将自己的同伴放入绳网中,抬着他们走过刀耕火种、铁犁牛耕和精耕细作千年之路,再寻找到已有千年历史的“神奇种子”,举行剥种子比赛,体验稻谷的来之不易。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;将相本无种,男儿当自强。”在米升的殿堂,米升不言,却为孩子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
“一二,嘿嘿;三四,嘿嘿......”农家书屋旁声浪涛涛,灼灼烈日下,围绕着一个个代表丰收的米升,孩子们欢快地以跳舞庆祝,体验丰收的喜悦。

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,由于天气炎热,长沙县一中的一位女学生曾沁玥中暑不慎跌倒在地,就是这么突然的一倒下,让她看到地上一个刻有“爱国”两字的米升。“确认过眼神,我遇到了对的米升,所以我决定带上她,携手穿越千年的稻作文明之旅,去探寻米升歉与盈的千年历史。”

孩子们畅谈对米升的感悟

“一路连升同升营”已经是长沙县一中和米升博物馆合作举办的第四期研学活动。“这次研学是一路连升同升营的升级版,走出博物馆是升级,带着米升去研学是升级,体验米升千年文化的公益行为是升级,并且将米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延伸到稻谷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长河中,都是和以往不同的。”钱垂武老师很是认同这次升级版的研学之旅。

“米升是‘人民留下的生活印记’,是‘国之重器’,是市场交易之准则。她记录的是千家万户使用米升者的智慧,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,传承下去的将是一段农耕文化的历史。我们的每一次尝试,何尝不是将米升“活”起来的一次探索?”谈起组织此次活动的初衷,杨杰表示,这是馆校合作探索传统文化挖掘与教育的一次尝试,就是希望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和大自然,让孩子们触摸鲜活的课本知识,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和自己,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未来希望更多公益人参与和经历,以本次公益研学为新起点,发挥米升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,为弘扬米升文化和稻作文明不懈努力。

带着思考与启发,带着好奇与热情,孩子们每人带着一个米升,奔赴世界稻源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和隆平水稻博物馆,继续体验,继续探索,拓展他们的研学思维。

公益之旅 让千年稻作文化鲜活起来

乘大巴以转长沙,经湘江而过资江,越沅江而过澹江。从长沙到澧县,横跨之百里,历经三余时,米升文化的“小学者”顺利抵达世界稻源城头山。

当晚,杨杰为师生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。联系米升,孩子们想到了家国情怀、家常故事、革命历史,甚至感受到了古人风骨。“从认识米升到和米升相处几天,我对米升有了依依不舍的情感,并真正感悟到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,也体验到了苟利国家生以死的责任。”肖熙莱在发表“我最喜欢的米升”演讲中说道。

参观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

翌日,研学团参观了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。在稻作文化的发源之地,研学团的成员们体验了许多第一次。

在导游的引领下,他们走入南门生态广场、城墙剖面遗迹展示馆、稻田祭坛展示馆,第一次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田,虽然只有0.3亩,但在苍凉的孤城废墟下,让人震惊的史前人类生产生活遗迹悉数可见。

通过“城池之母·稻作之源”宣传片,他们见识了远古先民筑城、稻作、狩猎的生活场景,也第一次体验下田插秧,娇生惯养的城里娃,切身感受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农耕。

孩子们体验插秧

在小小讲解员比赛中,孩子们第一次有模有样地当上了讲解员,被三个小组分别推荐到决赛之一的曾沁玥同学自信地介绍道:“这里向您展示的是城头山古城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,您将从中感受的是史前城池的深沉凝重与幽远神秘,感悟的是史前人类的生存智慧与文明曙光!”

小小讲解员比赛

17日,研学团返程至长沙,参观了隆平水稻博物馆。孩子们走进这座形似"稻粒"的博物馆,领略到先进的稻田技术,体验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持续创新,从神州大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,给人类带来了福音的全过程,也看到了袁隆平通过育种解决粮食增产问题,将世界米升装满,让人们远离饥饿,实现禾下乘凉的梦想。

参观隆平水稻博物馆

“袁隆平院士曾经谈到米升时说道,国家不可一日无粮,我们不仅要让中国百姓的米升满,还要让世界人民的米升满,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为天下的米升满而奋斗。这是一种担当,也是一种博爱!”杨杰向孩子们说道:“你们要从中能够学习到袁隆平杂交水稻泽被世界的梦,也要看到他对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及产业化发展功勋卓著,他的杂交水稻开启了我们今天的升平盛世,他的家国情怀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与传承。”

隆平水稻博物馆研学之旅结束,大家又回到米升博物馆总结和分享。钱垂武老师感触颇深,他说:“我们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是米升文化的传承者,都是守护米升文化的义工,现在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,孩子们在研学途中展现出的天下观、历史观和人生观让我感到欣慰。”他还特别感谢杨杰馆长能够给长沙县一中的学生和老师这次的机会,可以深度认识和传承米升文化和稻作文明:“之于这项公益事业,孩子们既是受益者,也是贡献者,他们为米升博物馆的发展和壮大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想法和见解,希望以后能组织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。”

在稻作文化之旅中,孩子们除了亲身体验历史文化,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稻作文明。曾沁玥说:“从认识米升到与米升相处三天,抱着学习和传承的心走过这三天,最终对米升念念不忘的情感,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,将会充分践行米升的精神,并传播给更多的同学。”

带着公益心,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还有更多,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主任刘勇就是其中一个。刘勇在和学生互动时说道:“为了更好地发扬米升文化,同时联通城头山的历史价值,融合稻作文明发源地的现实价值,我们将和米升博物馆加强合作,共同打造研学链条,在认知稻作文明起源、体验种植过程、考古讲座等方面加强探索,共同传播和传承稻作文化和米升文化。”

刘勇一行参观米升博物馆

将米升蕴含的忧国忧民、公平诚信、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,向大众传播,发起公益性研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,而米升博物馆要做的还远不止这些。

坚持之事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

“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,是连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桥梁。”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,要保护好、管理好、研究和利用好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,让历史说话,让文物活过来,给当代人以民族自信和历史启迪。

当我们谈到博物馆时,往往会想到中国的故宫、法国的卢浮宫、伦敦大英博物馆等。然而,却有些令你意想不到的各色博物馆散落在民间。它们规模不大,定位相对单一,但也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他们多关注即将消失的文物,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守护,才有机会让文化的美丽得以传承。

米升博物馆馆长杨杰

米升,作为量米的容器,千百年来都是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具。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,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,米升渐渐退出中国历史舞台。杨杰却坚持用25年时间,将上万个“消失”的米升收藏起来,并建立了升印轩米升博物馆,并且是全国唯一一家米升博物馆。

截至目前,升印轩米升博物馆已累计免费接待游客超5万人,杨杰透露目前也正通过开展移动博物馆、研学教育和文创产品开发等,将米升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融合。而在此之前,在研学教育方面已经做过许多尝试。

米升博物馆连同长沙县一中共同打造“一路连升同升营”,以一堂课或者一场游学活动的形式开展,目前已经举办多期。米升博物馆还是“米升文化研究创作基地”、“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”、“湖南省民间美术研究会图书分会”、“稻族文化创作基地”等。

杨杰说:“这次带着米升去研学的意义不在于表面形式,而是经过三年积淀、一年沟通、三月准备,连接城头山古城遗址博物馆和隆平水稻博物馆,最终成行的。就是希望通过研学团队真实的体验,触动孩子们的心灵,给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带来积极的影响;从另一个角度看,也是米升博物馆践行文化发展、区域合作,共同守护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战略思路的体现。”亦研学、亦旅行、亦公益、亦守护,是传承米升文化和稻作文明一次成功的探索。

杨杰展望,按照米升博物馆战略推进的思路,经过25年米升收藏,10年专注于米升文化的挖掘后,未来将建立一个米升文化基地,组建米升主题博物馆、神农百草园、农家书屋、农具展、体验果园等系列文化园,为米升文化事业发展建立一个公益性的公共服务的平台,真正打造成一所大学校。他说,孩子们的参与,就是对稻作文化最好的守护,米升虽然不属于他们这代人的回忆,但是他们愿意融入,给米升、给稻作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,践行着以米之道,传升之兴的责任,这或许就是米升从千年历史中“活”起来的真正价值。

傍晚时分,本次研学活动圆满结束,杨杰站在米升博物馆宽阔的前坪目送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去。落日余晖洒在他的脸上,他的嘴角上扬,露出灿烂的笑容。“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”杨杰的眼前是一片星辰大海。(记者 何婷 喻亮 瞿建波)


免责声明:

本站部分内容、观点、图片、文字、视频来自网络,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,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。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、著作权、肖像权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(qq:748492175),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。

热门文章